在電視劇《生活大爆炸》中,有句經典台詞:「在你跳進婚姻這個大坑前,姐先囑咐你兩句:‘你嫁的不光是他這個人,還有他的家庭。’」
女人一旦結了婚,不但要處理好和丈夫子女的關系,還要維系和婆家人的關系。
有些事,做好了最多得一句贊賞;做不好,可能還會遭人埋怨。
女人在為家庭、為婆家付出時,一定要多留個心眼。這3種忙,幫了也是吃力不討好,千萬不要幫。
1.無窮無盡,永遠也幫不完的忙
無窮無盡的幫忙,就是只要婆家有事就找你,所有親戚有事也都來找你。這種忙,幫起來真的感覺是個無底洞。
電視劇《新結婚時代》里,顧小西一家就是一直在給她的婆家和婆家親戚幫各種忙。
婆家人看病、找工作、蓋房子用錢,甚至親戚家挪墳都要過來找他們夫妻倆。
為了幫忙,小西還為此幾次流產。甚至因為被逼著去農村幫忙撐場面,她連母親最后一面都沒看到,最終夫妻二人只得以失婚收場。
我們說借錢要「救急不救窮」,幫婆家忙也要做到救「緊」不救「松」。
有緊要的事,家人間互相幫忙理所應當。可是,習慣性依靠別人的病,卻不是靠別人的幫助就能治愈的。
「結婚是兩個家庭共同幫助一個新家庭的建立,而不是一個家庭給另外一個家庭的扶貧。」
我一個大學同學,老公各方面都挺優秀的,雖然是單親,但是母親早年做生意,賺了一筆錢,家庭條件也還不錯。
可沒想到,結婚幾年后,因躲債跑去外地的公公回來了,原來當初正是因為公公嗜賭成性,婆婆才和公公離的婚。
公公回來后又開始「重操舊業」了,賭輸了、沒錢了、欠債了,都舔著臉來找兒子要。
開始我朋友還礙于面子給拿錢,后來數額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了,甚至導致他們離了婚,兩家人也結了怨。
如果他們一開始就拉下臉,或者及早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,快刀斬亂麻,立馬解決問題,或許他們會有不同的結局。
媳婦幫婆家忙本是好事,是對婆家人和老公愛的表現,可若造成不好的結果,導致失婚,就得不償失了。
女人不能做「樊勝美式」兒媳,不能把自己深陷在無底洞之中。
要做就做獨立后的「樊勝美」,該做的、該承擔的都做好了,但面對不合理的要求,要學會大聲拒絕。
2.一次次忍讓,委屈自己幫的忙
電視劇《婆婆來了》里,女主何琳,一直委屈自己,傻傻為婆家付出。
雖然不愿意,她最終還是讓婆家所有人住進了自己的房子,還幫婆家所有人找到了工作。
她在自己買的婚房里,一次次忍受婆家人給的委屈,而這一切,只感動了她自己,根本沒人領情。
婆家所有人,包括她的鳳凰男老公,都認為她做這些是理所應當的,沒有任何感激之情。
重點是,她還吃力不討好,如果忙幫的不合婆家人的心意,還會被埋怨。
甚至,一旦發生什麼矛盾,老公也從來不會站在她這邊。
這些都讓她徹底失望,最后,她不得不「黑化」,開始為自己而活。
「升米恩,斗米仇」,面對貪得無厭、不懂感恩的人,就不要再寄予希望了。
一個人一味地忍讓,只會讓人感覺好欺負,讓對方對你的付出形成習慣,更加得寸進尺。
曾經看過一句話:「人與人的任何關系,其實都是各種的利益,相互制約,相互需要,相互平衡的產物。」
在婆媳關系中,如果只是一方在付出,一方不斷地利益受損,不但對方不會有絲毫珍惜之情,自己也會因付出太多而感到疲憊不堪,心力交瘁。
婆媳關系就像三國戰場,沒有永恒的無私幫助,只有共同的利益,才能讓幫助變得有質量。
3.家人間有矛盾,找你「主持」公道的忙
聰明的媳婦要與婆家人保持一定距離,最好客氣得像朋友,這樣的關系反而更長久,更讓人舒適。
即使和婆家人相處得再融洽,感情再好,也要告誡自己一點:從血緣關系上講,你在那個家中,始終是一個外人,要擺正自己的位置。
我老公上邊還有兩個姐姐,姐倆關系好的時候可以穿一條褲子,吵起架來卻跟仇人一樣。
結婚前,她們吵架都是我老公從中調解,我嫁過來之后,可能因為我同為女性的原因,她們更多時候喜歡紛紛找我訴苦。
我出于好心就會陪她們聊一聊。沒想到經過幾次聊天,她們誰也不理我了,還都跟我結仇了。
原來是她們有一次吵架和好后,一起聊天,大姐說我心機太重,在「勸架」時,故意沒往和了勸,想離間她們姐妹感情。
我感到冤枉的同時,也深感好人難做。如果我當時太過「勸和」,她們會不會跟我當場翻臉,說我不理解她們,向著另外一方呢?
這就像夫妻吵架千萬別多管閑事一樣,人家床尾和了,要是你跟著罵了,你就里外不是人了,兩夫妻都恨起你來了。
《紅樓夢》第八十回提到,「實是俗語說的‘清官難斷家務事 ’,此事正是公婆難斷床幃事了。」
清官無法論斷家務事,公婆也無法評判兒子媳婦之間的矛盾,一個后進家門的「外人」又如何去「主持」人家的家務事呢?
別人的事別人自己自會處理好。沒有你,別人之前也過得很好,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,也許你只是個備胎呢。
與人相處,有時要學會置身事外,對那些做了必定里外不是人的事,可以委婉地拒絕。
與他人相處尚且要張弛有度,更何況是復雜的婆媳妯娌姑姐關系,更要注意分寸,認清形勢。
那麼,婆家的事還要幫嗎?還是得分情況,無底洞、無底線、無立場的忙,都幫不得。
對于別人的需求,聰明人要拎得清、有邊界感、拿捏好分寸。
只有先「難得清醒」,才有能力「難得糊涂」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