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,有沒有見過世面,氣質是不一樣的。
剛出來打拼的年輕人,身上都帶有「稚嫩」之氣,就像小雛鷹一般,雖然正在學習飛翔,可還是經驗不夠,眼界比較窄。
等這些人過了三十歲,或者熬到了四十歲,他們身上的稚氣,將會被一種「成熟」之氣所覆蓋。成熟到了一定的程度,別人就看不透他們在想什麼了。
為什麼我們一直提倡年輕的時候,要多到外面去闖一闖呢? 唯有到處去闖,我們才能遇到獨屬于自己的機會,在不斷的磨礪中,成就最為耀眼的自己。
更重要的是,在這個「見世面」的過程中,人之底氣和能力,都會有所提升。慢慢地,我們的福氣也就越積越多了。
跟見過世面的人打交道,會感覺接觸到了深海,雖滋潤,但他們的思想眼界太廣闊,我們看不透。而跟沒有見過世面的人打交道,會發現他們的認知都比較淺,沒有深度。
一個見過大世面的人,身上會出現這幾個跡象,這是你最好的福相。
一、見過大世面的人,都比較「謙卑」。
有名人說過, 唯有井底之蛙才會自高自傲,而看到過廣闊世界的人,會逐漸活得謙卑。
人不知山之高度,就不知道自己的矮小;人不知海之廣闊,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;人不知世界的廣大,就不知道自己的狹隘。
遇到過一位老板,年輕的時候比較自我,認為自己了不起,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里。后來,他去創業了,遇到了很多大佬,也看了很多人的臉色。
那一刻,他才知道什麼是 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,什麼是 「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頭」,什麼是 「低頭賺小錢,抬頭恭敬人」。
如今,這位老板創業成功了,整個人的氣質都變了。 他總說一句話:「人,沒有什麼了不起的。人上有人,自己不過是普通人罷了。」
做人,有謙卑的心態,就如同站在山腳,抬頭望著山頂一般,敬畏之感出現了,人也愈發認清現實了。這,就是一個成熟的過程。
二、見過大世面的人,「眼睛」銳利。
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就在于「看透」二字。他一下子看透了事情的本質,而他看了很久,依舊看不透事情的本質。如此,一切的差距就出現了。
在談生意的時候,我們能不能抓住客戶的心理,或者跟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,就得看我們「眼睛」的銳利程度了。
有些老板外出跟別人打交道, 只需要聽別人說幾句話,觀察別人的一些微表情,他就能大概摸清楚這個人的性格和喜好了。
哪怕普通人在外面打拼,也是如此。一個機會來到你面前,你能不能看透這個項目的本質,這決定了你是否能「一躍而上」。
同時, 有些機會其實是一個陷阱,你看不穿,也看不明白,就只能成為別人的冤大頭了。
見過大世面的人,他們的眼睛銳利到了極致,目之所及,皆能看透。
三、見過大世面的人,不會太「執著」。
人之執念,有些時候是好事,而有些時候是壞事。
如果你的執念運用在了為事業而奮斗這件事上,那你的執念將會產生積極的效果。反之,你執念的方向偏了,那你越執著,心魔就越大。
有一位禪師說過, 破心中之魔,首先要讓內心平靜下來,不再過度執著,其次才能以「水」一般的做人姿態,去澆灌人生的心田。
欲念如海,執念如淵,只要我們陷入其中了,就無法擺脫了。
人,唯有去好好歷練,多經歷不同的人生之事兒,才能擺脫執念的影響。 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,他們知道一切都不由自己來決定。既然如此,不如及時放下。
握緊雙拳,我們什麼都得不到。而張開雙手,我們將擁有全世界。
四、見過大世面的人,不會「為情緒所困」。
曾仕強教授說過, 你為什麼愛生氣,為什麼看不開?因為你的歷練和修行不太夠。
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環境當中 ,普通人會為了一點小事而內心不順,會為了一點破事而大發脾氣。這,又有什麼必要呢?
做人不生氣,保持平常心,就像 蘇洵所言一般,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,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。
哪怕自己面前發生了什麼大事兒,自己也該面不改色地應對。有誘惑來到你的身邊,你也需要保持內心的正念,抵御不必要的誘惑。
情緒,只會束縛那些心境比較低的人。也許是因為這些人磨礪太少,也許是因為這些人還看不透人世間的本質。 可還是要說,破開情緒之枷鎖,才是「轉機」的開始。
往后余生,逼自己一把,別再被情緒所影響了,多走出去看看,做個見過大世面的人,才不辜負這短暫的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