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清淡,待人平淡:退休之后,在這三件事上做到「不爭」,就真正活明白了

li李 2023/02/10 檢舉 我要評論

爭,未必會贏;不爭,未必是輸。

年輕時,難免要爭強好勝,為了幾兩碎銀,為了一個像樣的家庭。

當我們退休之后,就意味著人生要下坡了,若還要爭,多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困擾了自己。

老子說過: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」

總會明白,在以下三件事上做到「不爭」,晚年的生活,才能福氣滿滿。

01

不爭虛名,平易近人。

上班的時候,別人對我們的稱呼,和職位聯系在一起。

某局長、某科長、某主任、某組長......稱呼的變化,意味著職位在晉升,同時薪水也在上漲。

到了四五十歲,我們的職位就會到天花板的位置,以后沒有什麼晉升的機會了。或者,我們要退居二線,丟掉原有的位置,算是讓賢。

令人費解的是,很多人把「名」看得很重,就是沒有實際職位了,掛個虛名也是好的。更有一些人,就是不愿意讓位,還很喜歡別人對他的「高帽子式」的稱呼。

活得通透的人,早就看淡了虛名,從而讓自己融入群眾,回歸普通。

在唐德宗時期,但凡藩鎮幕府中有資質較深的人,都可以賜予 「功臣」的稱號。

到了宋朝,有大臣提出,要給皇上,也安排一個尊號,體現身份。宋神宗拒絕了,說:「徽號正如卿等‘功臣’,何補名實?」

宰相吳充馬上接話,請求廢掉「功臣」稱號。于是,「功臣」的稱號,被廢除了。

工作了半生,有沒有功勞,是別人的評價,而不是自己把「功勞」掛在身上,還要別人喊出來。

打個比方。

一個退休的老人,曾經是一個普通員工,但是他獲得某演講比賽一等獎。因而,身邊的人,都喊他「演講比賽一等獎獲得者某某」,豈不是令人發笑?

沒有了所謂的頭銜,在大街上,遇到熟人,直呼其名,也沒有什麼不妥。若有人尊重你,稱呼你的職位,叫你某局長、某主任,也別當一回事,千萬別用「局長、主任」的口氣說話,會貶低自己的。

沒有了虛名,人生的姿態降低了,和周圍的人相處就更加和睦,還體現了自己的素養。

02

不爭輸贏,謙卑做人。

俗話說:「姜還是老的辣。」

很多事情,聽一聽老人怎麼說,可以增加經驗,能夠少走彎路。

但是老人們不要把「老人言」,當成至理名言。時代在變化,很多事情,都在推陳出新,老人的智慧,在很多時候,顯得落伍了。

更何況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沒有人可以一直站在頂峰。

若不能認輸,那就會「站牛角尖」,或者給人一種「好人為師」的壞印象。

從前,溫州的尼姑玄機,走了很遠的路,特意去挑戰雪峰禪師。

雪峰問:「師太的名字是?」

玄機說:「叫我玄機。」

雪峰把「玄機」兩個字,聯系到了「織布機」,于是問了一個一語雙關的問題:「你一天織布多少呢?」

玄機說:「寸絲不掛。」擺明了,她已經做到了「空」的學問,不在乎布匹之類的外物了。

雪峰頓時啞口無言,輸得很沒有面子。

就在玄機轉身離開時,雪峰說:「您的袈裟,拖到地上了。」

玄機回頭看了看袈裟。

雪峰哈哈大笑,揭露玄機做不到「空」的學問,還很在乎袈裟。

兩虎相爭,必有一傷。就是禪師和尼姑之類的修行者,一旦起了爭執,仍舊會體現出「拙劣」的一面,誰都不好受。

作為一個退休的老人,人生的閱歷很豐富,但是不要強求別人接受你的智慧。道德修養,應該和年齡匹配,千萬別倚老賣老。

爭輸贏,會讓人很難受,甚至會激發憤怒的情緒,一點用處都沒有。

輸贏是一種姿態,看淡了,姿態低了,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少了,人的內心也輕松了。

03

不爭錢財,夠用就好。

思想家盧梭說:「我們手里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。」

《伊索寓言》里說:「聰明人肯舍棄金錢,以保全性命。」

關于金錢的論斷,有很多。但是我們通常認定了,錢越多越好,沒有什麼壞處。

其實,作為退休的人,手里有退休金,生活也不是很拮據,就不要拼命爭取金錢了,就是自己的房子,也不要太在乎了,買新房的事情,更要慎重考慮。

要找到金錢和健康之間的平衡點,不要用健康去換錢。健康丟了,花錢也買不到了,年紀越大,這一點越要看清楚。

退休之后,要不要去打工,要不要賺小錢,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去做,而不是苛求自己。關鍵是,在生活上,做到省吃儉用,把開支降低。

老人的生活方式對了,就不存在「人還在,錢沒有了」的困惑,畢竟每個月有一份退休金。這樣想來,生活就真的很幸福了。

04

人啊,爭什麼?爭來爭去一場空。

人生最大的事情,不過是生老病死,沒有一樣是容易過的,但是我們盡量要走「捷徑」,少一些彎路。

農村有句老話:「有福之人不用忙,無福之人忙斷腸。」

上半生,我們已經忙夠了,為了職位,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,為了準備退休。下半生,就應該好好享福了,退休就有退休的樣子,別把自己當成職場人,別求這求那。

如何做到「不爭」,請記住一個「淡」字——得之淡然,失之淡定,生活清淡,待人平淡。

人老了,要爭,就爭健康,少給身體添痛苦,不給子孫添麻煩。
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