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了凡四訓》中說:
「命自我立,福自己求。」
一個人的福報,并不是命中注定的,而是靠自己努力修來的。
天不渡人,人需自渡。
人海茫茫,凡是被上天眷顧之人,往往都是在潛心修福。
讀書,修「才」福
教育家程頤說:
「外物之味,久則可厭;惟讀書之味,愈久愈深。」
常讀書的人,終其一生都會用知識來武裝自己,得到好的結果。
北宋范仲淹,經歷了「劃粥斷齏」的苦學生涯,終成一代名相;
西漢董仲舒,留下「三年不窺園」的美談,成為了被三朝重用的一代大儒。
每一本書,都像一扇門,每翻閱一本,就打開了一個新世界。
得意時,可以在國學歷史的浩瀚中沉淀;
失意時,可以在人物自傳的跌宕中振作;
平淡時,可以在心靈雞湯的濃郁中欣喜。
胸藏文墨虛若谷。
人這一生,所有翻過的書,都會成就你的思想;
所有讀過的字,都會滌蕩你的靈魂。
而福氣,總是在不經意間,就燦爛了一樹的生命之花。
獨處,修「靜」福
莊子說:
「獨來獨往,是謂獨有;獨有之人,是謂至貴。」
能獨處,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開始。
現代畫家、詩人木心,自小喜歡藏在閣樓看書。
成年后,他曾兩度隱居莫干山寫作、繪畫。
在紐約漂泊時,也幾乎整天窩在公寓寫作。
這些獨處的經歷,造就了他內化于心的沉穩,笑對人生坎坷。
古語有云:「每臨大事有靜氣。」
一個有靜氣的人,身上自有一股無聲的力量。
心靜則神悅,神悅則福生。
一個能安靜獨處之人,自能沉淀出更優秀的自己,邂逅到更豐盈的風景。
微笑,修「樂」福
笑,是看得見的面部表情,更是看不見的人生態度。
曹操,是個愛笑的人。
據統計,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曹操的笑有54次之多:
有不置可否的冷笑,有掩飾的皮笑肉不笑;
有人才相投的喜笑顏開,有躊躇滿志的縱情大笑;
更有赤壁潰敗后的三次仰天大笑。
一聲聲笑,傳遞出他的積極樂觀;一次次笑,也伴隨他渡過了一次次難關。
笑到了最后,他成為三分天下之人。
周國平說:
「不管生命多麼短暫,我們要笑著生,笑著享樂,笑著受苦,這才不枉活一生。」
笑著受苦,是智慧:既來之,則安之;
笑著享樂,是尊重:坦然接受生命的饋贈,才能淡定蹚過生活的暗流;
笑著生,是感恩:因為明天和意外,不知道哪一個先來,熟悉的每一天,就是生活的小確幸。
百事從心起,一笑解千愁。
會吃,修「口」福
王者以民為天,而民以食為天。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一個人的好口福,就藏在一日三餐里。
人體在7點-9點時,是胃經當令;
9點-11點時,是脾經當令;
1點-3點時,是小腸經當令。
意思是說,早晨和上午身體的消化功能非常強,下午吸收功能比較好。
所以早餐午餐可以多吃點,但是到了晚上人體的吸收消化能力降低。
因此,晚餐要吃少,忌油膩,盡量在晚上7點前用餐。
按照身體規律用餐,身體健康,才有好口福。
汪曾祺說:
「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」
一個「會」吃的人,就在于踏踏實實地吃好「一日三餐」,攢下那「至味清歡」的好口福!
善睡,修「壽」福
清代李漁說:
「養生之訣,當以睡眠居先。」
好的睡眠,能養氣還精、壯骨強筋、健脾益胃;
反之,則會引起神經衰弱、抑郁、偏頭痛、血壓升高等各種癥狀。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好睡眠的關鍵,在于睡好「子午覺」。
子是子時(晚上11點-凌晨1點),午,是午時(中午11點-1點)。
晚上早睡,白天午睡,養好精神,工作更有動力。
特別提醒,失眠時,最好閉目養神,讓身體得以平衡過度。
午睡30分鐘即可,最好不超過1小時,否則會擾亂人體的生物鐘。
正所謂:「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睡補。」
子時和午時,都是陰陽交替之時。
一個善睡之人,就在于懂得睡好子午覺,修得陰陽調和、延年益壽之福。
肯動,修「康」福
《呂氏春秋》中說:
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以其運動故也。」
運動,可以直接改善機能狀態,更能夠產生有益心理的激素。
情緒好了,心態對了,健康的良性循環也就開始了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不妄作勞。」
運動量過大、強度太高,反而會使人肌肉酸痛、大汗淋漓、筋疲力盡。
這也是現代說的「無氧運動」。
運動養生,最好做有氧運動,比如走路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自行等等。
它們的特點是強度低、有節奏、持續時間長,也更容易堅持下去。
《周易》中說:「動靜相兼而變作矣。」
動,是永恒而絕對的;靜,是短暫而相對的。
運動,是治愈一切的良藥。
只要動起來,就能讓身體的能量流動起來,從容地修得健康之福。
偷閑,修「清」福
《菜根譚》中說:
「人生太閑,則別念竊生;太忙,則真性不現。」
太忙或太閑,都會被生活反噬,最好的生活方式,莫過于忙里偷閑。
風風火火時,抽空感受一下身邊的美好。
看庭前花開花落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
沖一壺有儀式感的好茶,看一場熱門的電影;
讀一本心儀已久的好書,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……
偷得浮生半日閑,心自在人舒暢。
生活很忙碌,人心卻要閑。
一個會生活的人,總能夠偷一份閑,日復一日地修著點滴的清福。
會說,修「暖」福
說話,是一種本能;會說話,卻是一種本事。
一個「會說」的人,寥寥數語,就能讓人如沐春風。
清代曾國藩,年輕時曾連續兩次名落孫山。
返家時,他又四處游玩,還借了100兩銀子買書,這相當于普通知縣近3年的俸祿。
回到家中,他忐忑不安。
但父親曾書麟,沒有揭他「落第」之痛,也沒有責其「晚歸」之錯,更沒有怒批其「借錢」之失。
他只是徐徐說道:
「錢,我來還;書,你細細研讀。」
一句簡單的話,震撼著曾國藩的心靈,從此養成了「無一日不讀書」的好習慣!
古人云:
「一言之辯,重于九鼎之寶;三寸之舌,強于百萬之師。」
語言的力量,不可小覷。
說順從的話,讓父母感到欣慰;
說體貼的話,讓另一半感到窩心;
說正面的話,讓孩子感受到力量。
生活是道場,說話即修行。
一個「會說」的人,總能修一份暖福,在不經意間,暖己,又暖人。
行善,修「全」福
曾看過一則典故。
北宋范仲淹,想置辦一處房屋,特意請了風水先生。
對方勘察后恭喜道:
「風水極好,常住此地之人,必位列公卿。」
范仲淹大喜,隨即捐出風水寶宅作為學堂。
成就了300多個進士、數十個狀元,也成就了范氏家族的百年興盛。
古語云:「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」
行善,看似費時費力,卻是在為自己修福積德。
人在做,天在看。
所有的善言、善念、善行,都會在歲月的流轉中,以另一種形式回到你身上。
愛出者愛返,福往者福來。
善良,就像一盞明燈,照亮了別人的路,也一定會照亮自己的人生!
▽
《菜根譚》中說:
「天薄我以福,吾厚吾德以迓之。」
人這一生,若沒有上天的賜福,就耐心地自我修福。
天助自助者。
往后余生,多一點惜福,多一點修福,定能夠:修福得福,真的幸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