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曼·羅蘭曾說過:「善良不是一種科學,而是一種行為。」
與人為善不錯,心存善念也對,善行與善心都應當得到別人的肯定。
但是,過度的善良,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,反而偏離了善行的本意。
我們時刻要記住:面對所有人,善良應有尺;面對所有事,忍讓須有度。
1
壹
常言道:「升米恩,斗米仇。」
你在危難時給予他人幫助,他會感激你。若是長久以往,一次的突發原因沒有幫助他,他就會記恨你,并且是一輩子!
看過一則故事:
從前,有一窮一富的兩戶人家是鄰居,富人家主叫馮大,窮人家主叫王二。
一年,突發饑荒。農田中顆粒無收不止,王二的糧庫也所剩無幾,家中已經揭不開鍋,一家人幾乎是坐以待斃。
馮大糧食滿倉,得知王二一家情況,給他家送來了一些米,王二一家人才得以熬下來。
饑荒過后,王二來到馮大家里道謝,言談中,馮大得知王二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,便慷慨道:「家中糧庫常有米,汝取一斗歸。」
王二回到家后,王妻看到這些米,說:「除了夠吃外,這點米還能夠種嗎?這馮大也太吝嗇了吧!他們家那麼有錢,多送給我們才是。」
沒多久,王妻一話傳到了馮大耳中。他很是生氣,此后兩家也不再往來。
生活中,將別人的伸手幫忙看作理所當然,不斷索取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有時候,你給出去的善良無尺,一味地滿足對方的所有要求,反而會因此招致禍患。
正如孟非所說:「有人請你幫忙,愿指望你幫十分,而你只幫了七分,那麼他便覺得你不仗義,感謝不說,反而認為你還欠他三分。」
所謂的善良,你若毫無保留,他人就會肆無忌憚;若失尺度,自己就會遍體鱗傷。
2
貳
俗話說:「忍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。」
自古到今,從老一代到新一代,我們似乎都這樣被教導。
在一個寒冬的夜晚,寒風呼嘯,一位老者在溫暖的賬篷里休息著。
突然,有一位年輕人掀起了老者的門簾,說:「我是途經此地的一位旅行者,外面太冷了,可以讓我住一宿暖和暖和嗎?」
善良的老者見旅行者全身發抖,于是于心不忍便同意了他的請求。
沒多久,旅行者表示外面有自己同行的伙伴,想必在外肯定是熬不過今晚的,提出也讓他們進來的請求。老者不忍心拒絕,也都同意了。
為了能夠睡得舒適,旅行的一行人仗著老者善良好說話,越來越得寸進尺,把老者擠到賬篷的最邊上。
直到夜晚,老者被擠出了賬篷。
老者過于善良,毫無底線地幫助旅行的一行人,只要別人有所求,不為自身所著想,傻乎乎地全心付出,到最后也得不到他們的一絲感激,甚至被他們傷害。
適時的妥協,是一種進退有度、能屈能伸的表現。可面對得寸進尺的人,你的一再忍讓,只會滋長對方的肆無忌憚。
大恩如同大仇,人心是永遠不知足的,你付出得越多,最后失望就越大。
做人,忍讓須有度,不能慣壞了別人,委屈了自己。
3
叁
愛默生說過:「你的善良,必須有點鋒芒,否則就等于零。」
你的善良,別人未必看在眼里,甚至未必把你當人看。
若遇自私不懂感恩的人,不如早早斷交。
一顆良善之心,能夠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光明。
但是,我們也要懂得給這顆心武裝上「鎧甲」,免受無妄的傷害。
往后余生,仍愿你待人善良,但記得把握好尺度,溫暖他人的同時,也要保護好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