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處于紅塵俗世中的普通人,都有一個幻想,那就是等著別人或者老天來渡自己。
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 你總想著別人來渡你,事實上就不會有人來渡你。因為命是自己的,連自己都無法「自渡」,又何談天渡呢?
談到這里,想起一個對話。弟子問佛陀:您有著無上的智慧,為什麼就無法打救這蕓蕓眾生呢,蕓蕓眾生為什麼還要受苦受難呢?
佛陀只回了一句: 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,但依舊有幾件事情是做不到的:因果不可改,智慧不能賜,正法不可說,無緣不能渡。
不是佛無法渡化世人,也不是老天無法拯救世人,而是有些因果命數,終究需要人去經歷一番, 他人也愛莫能助。
人這一生,有四個「錯」不能犯。如果犯了,就連佛也無法渡你。
一、謹言慎行,種善因,得善果。
有國學大師提出過一個觀點, 切勿干預別人的因果。
你想種下什麼因,這是你的選擇,別人干預不了。別人想做什麼事兒,也是他們的選擇, 誰也不能干預他們。
正如秦始皇要統一六國,天命所歸,這是他必然要經歷的因果,又有誰能改變呢?強如趙國名將李牧在世,也生生被秦國耗死。
大人物的因果,多半是人力和天命的結合。而普通人的因果,多半是自己的選擇。 因為老天的關注點,只放在突出的人物上,不會理會普通人做什麼。
這個時候,普通人就該自己對自己負責。也就是說,犯了什麼錯,就要接受什麼懲罰,有什麼善行,就會得到什麼好結果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,沒有人可以改變一絲一毫。所以說,別等著佛來救你,要學會謹言慎行,步步為營,才能自己救自己。
二、不懂得自己去「悟」,一輩子都渾渾噩噩。
佛陀為什麼坦言「智慧不能賜」呢?《西游記》當中的唐僧,不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,取回真經,從而渡化眾生嗎?
智慧,不是看得見的東西,而是看不見的東西,別人無法輸入到你的腦海當中。如此,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悟自己的道,自己悟自己的智慧。
至于《西游記》中的西天取經,有兩個細節。 首先,金蟬子是佛祖最疼愛的弟子,他轉生唐僧去取經,就是為了「鍍金」,刷履歷,以此來順利成佛。
其次,唐僧最后取回的,有一部分是無字的經書。這就說明,真正的「智慧」,跟看得見的文字無關,而跟個人的悟性有關。悟性不行,誰也沒辦法。
這塵世間有無數人,一輩子都隨波逐流地活著,哪怕真的存在佛祖,他又能渡誰呢?他一個人也渡不了,因為蕓蕓眾生相,本就有一大部分是苦相。
這一輩子最多三萬來天,不過百年的時間,是活得膚淺,還是活得有智慧,就得看個人的本事了。
三、不聽從本心,余生就難過了。
佛陀感慨:「正法不可說。」這里談到的正法,表面上看,是佛家的佛法。可實際上,這是一種宇宙的規律。
如果還不理解,我們可以換個說法來解釋,就是道家的老子所說的「道」。 佛家的正法,也就是道家的「道」。
人,該如何領悟自己的「道」呢? 最簡單的做法,就是聽從本心做人。你的心讓你做什麼,那你就去做什麼。如此,你就能走向正軌了。
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心學大師王陽明,在臨終的時候,提出了一個觀點: 此心光明,亦復何言。
在王陽明看來,內心無比光明,自己也聽從本心活了一輩子,哪還有什麼遺憾呢? 心如何,命如何,前途就如何,人生便如何。
當你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,當你碰到生活中的劫難時,我想,只要我們「正心明意」,自然就能找到解決之法,船到橋頭自然直。
四、缺乏一定的緣分,佛也不會來渡你。
佛陀說:「無緣不能渡。」命中有善緣的人,到哪都順順利利,逢兇化吉。而命中無善緣的人,只要隨便犯個錯,就會引來殺身之禍。
什麼是「善緣」呢? 就是人之一舉一動,所產生的因緣。這里談到的因緣,不是婚姻的姻緣,而是一種「前因后果」的概述。
我們一直堅持原則做人,一舉一動都符合正道,那我們就不會招惹來什麼大的劫難。 哪怕出現了劫難,我們也只會「虛驚一場」。
反之,有些人不信邪,認為自己做了壞事,不讓別人知道,就當沒有做過這件事。如此想法,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。
所謂「天知地知,自己也知。」有些不幸的報應,不會在早年出現,而只會在人虛弱不堪的時候,才悄然而至。
余生,做個「正善緣」的人,別管他人說什麼,做好自己的本分,就足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