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夠讓人平步青云的從來都不是環境,而是自己的心境。
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,人生在世沒有誰可以做到毫無煩惱,那些能夠讓人感到困擾的東西通常情況下并不是生活中的某件事,而是積壓在心底的某個結。
人,只有主動打開心結,才能真正過上幸福生活。
這世上之人沒有誰不希望自己能夠平步青云步步高升,可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達成心中所想。各種事情的出現會導致各種后果發生,現實中的事情從來都不會像想象中的那麼簡單,通常情況下,那些隨口一說的話,真正做起來卻難之又難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大部分人都會主動調整自己對生活的期望。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能力重新認識生活,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總是崩潰難過。
年過半百的人生就該穩定下來,內心有以下4種變化,說明運勢正在好轉。
淡定不懼事
在現實生活中,有不少人在羨慕別人的淡定。同樣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同的「風景」,有的人情緒穩定,無論面對好事還是壞事都能做到寵辱不驚,有的人承受能力稍差,順境中得意忘形,逆境里沮喪頹廢。
大起大落的人生從來都算不得美好的人生,情緒雖然來得快去得也快,但我們的身體卻始終都是肉體凡胎,大喜大悲常常釀成大病,這是誰都無法控制的事情。
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,更多時候它展現出的是灰色姿態。
年輕人較真可以理解,若是年過半百還認死理,余生將很難活得自在。
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在我們身邊越是過得好的老年人越是「糊涂」,他們總結了大半輩子的經驗,得出四個字:難得糊涂。
人生說到底也就三件事,自己的事,旁人的事,以及老天爺的事。悟透的人明白,想要日子過得順心就管好自己的事,少管旁人的事,別替老天爺操心。
心寬得自在
將心放寬一些,生活將會自在許多。
人生始終在路上,甚至就連我們自己都弄不太清楚最終的目的地在何方。
世間的憂愁和美好都是無窮盡的,所以根本不必太過在意一時的悲喜。
李白的《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》中寫:「夫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也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也。」人生很短暫,我們很渺小,不要抓住小事不放,更不要為了丁點的不順心就耿耿于懷斤斤計較。
年過半百將心放寬一些再放寬一些,有些東西等到真正放下之后再回頭看,才會發現曾經的糾結與不切實際的期盼又是多麼的可悲與無奈。
一念放下,萬般自在。別將自己困在情緒中,人心可以很大,大到裝得下整個天下,人心也可以很小,小到容不下一粒塵埃。
然而,我們生活在塵世間,又怎能做到真正的不染纖塵。放寬心得自在,放過他人也放過自己,好運自會到來。
養生守健康
愛自己,是終身浪漫的開始。愛自己,也是幸福人生的本質。
有個詞叫「年輕力壯」,還有個詞叫「年輕氣盛」。由此可見:年輕真好。
沒有人能夠阻攔時間的步伐,變老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。年輕的時候或許不懂健康的重要,畢竟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擁有健康的身體,隨著年齡的增長,人們便越來越注重養生,甚至一些老人面對養生,直接呈現出一種「迷信」的狀態。
養生本身沒有錯,用對方法守住健康就是養生的最終目的。
年過半百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體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可太激進。人生中的大部分苦難都只能自己忍,尤其是身體上的病痛。
一旦健康出了問題,無論伴侶子女何等認真和上心,都無法免去身體上的病痛。
那些只能自己忍的苦,說或者不說出來其實都沒有太大的用處。疼愛自己并非自私,而是清醒。
年過半百守好健康,是自己的福氣,更是子女的福氣。
收心歸家庭
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血氣方剛,不僅滿腦子都是詩和遠方,更是認定了好男兒志在四方,總想到遙遠的地方去做一番大事業。
而事實上,每個人心中的遠方,都是別人早就住膩了的地方。自己的故鄉是別人的遠方,同時,心中的遠方亦是他人的故鄉。
年過半百早該明白,太遠的地方不要再去,遙不可及的夢想應當放棄。
人們總是走到最后才明白,這世上最溫暖的地方是自己家。年過半百就不要太愛打拼,追求可以有但不能不計成本。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家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時,生活就會開始轉運。
家庭和美才是幸福,其他一切皆是浮云。
年過半百,將心放到家庭中,生活自會回饋「好風景」。